新聞

返回上一頁
教育傳媒到校
2022年1月

教育傳媒到校直擊 - 2022年1月

英文科延伸國際文化課程 滲透式教育培養全面英語能力


香港路德會增城兆霖學校創校於2005年,多年來秉承辦學理念,以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基督關愛的精神,發展學童潛在能力,使學生快樂成長,盡顯所長,貢獻社會。並從三大特色:基督關愛、英普語言政策、國際化,帶領學校走向革新,助學生實現全人發展。許詩禮校長強調藉着投放大量資源,提升各科課程的知識深廣度,能有助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同時增進共通能力,成為「世界公民」。

強調幼小語言銜接 營造自然交流語境

面對小一新生對全新學習環境的適應,學校認為最重要的就是為他們建立溝通交流的語境。許校長表示:「小學是學生的黃金學習時期,他們在一年級時透過模仿的本能融入校園生活,故此在環境適應上並無問題,學校更需要為學生是建立兩文三語的自然語境,增進各種語言的表達能力,對語文學習帶來莫大裨益。」

對學生來説,除了知識學習外,與師長和朋輩溝通交流亦是重要的學習場景。除了本地學生,校內亦有不少外籍學生,作為共通語言,英語亦顯得尤為重要。「由於辦學團體是路德會,所以學校有來自五湖四海的學生,朋輩間互相感染,形成了在學習動機上的天然優勢。對本地學生來説,為了可以與班上不同國籍的同學打成一片,自然會更主動地學好英文;外籍學生期間能夠融入香港,認識本地文化,亦會與本地學生交流,從中能夠提升中文能力。兩者相輔相成,共同成長。」

創新國際課 培養環球觸覺

在全球化趨勢下,學生除了需要裝備學科知識,環球觸覺亦是重要一環。具前瞻性的辦學團體香港路德會一直投放大量資源予學校,藉以推行國際化教育。除了切實執行兩文三語教育外,學校亦開辦與校本特色課程掛勾的國際課(Global Education,GBE),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學生每星期都會進行兩節國際課,課堂以專題研習形式進行,圍繞多元國際文化課題,包括世界環保議題、各國禮儀、文化習俗、跨文化議題、疫情動向等,期望學生能藉着了解世界各地的風土人情,掌握全面的國際認知,培養環球觸覺,成為「世界公民」。許校長表示:「事實上,師生都受疫情所限,家庭旅行或是學校交流團也未能成行,這無疑是阻礙了學生親身感受世界文化的機會。故此,學校更有必要開設國際課,將國際視野帶進課室內,為學生保留學習的空間。」

在上學年,學校特意聘請專注於國際課程發展的外籍英語教師,完善課程架構,增加知識滲入,也能有效完善英文語境,更因此吸引了來自歐洲的學生入讀。

外籍老師第一身分享 提升語言文化素養

國際課作為英文科的延伸學習課程,三至六年級的課堂都由外籍英語老師任教,當中校內來自不同國家的外籍英語老師團隊更成為了課程的獨特優勢。除了以全英語授課,能有效提升學生的英語聽説能力以外,有着不同文化的外籍英語老師更是從第一身的角度,與學生分享世界議題,更能有效提高知識範疇的深度。「比起依書直説的教學模式,由『當事人』講解國家知識是更直接有效的學習方式。外籍英語老師從自身出發,不僅能夠全面了解國家文化,面對教科書上不曾提及的『國家冷知識』,老師也能清楚了解。而且,藉着深入了解該國家的歷史和政策,更能理解當地人民的文化和生活,令學生的思考在文化素養和語文能力亦得以提升,一舉多得。」

跨學科混合課 造就廣泛英語運用

學習英語絕不能只停留在英文課堂上,學校積極推展跨學科學習,設計校本混合課程。課程糅合不同元素,讓學生有機會使用英語拓展詞彙庫,自然能夠與外籍人士進行流暢的交流不會害怕,這比普通閲讀更有深度,是特別的學習經歷。

與此同時,學校設有國際班,特別照顧學生的學習需要,提升教與學效能。孫副校長表示:「國際班在三至六年級推行,以學生的英文能力進行分班,注重英文及高階思維的發展,為能力較強的學生提供常規課程之餘,亦會加強高階思維的訓練。在課程架構中,教學團隊會在不同學科中挑選適合的課題,以純英語授課,亦會在評估中插入『英語挑戰題』,全面提升語文能力。此外,我們亦會設計一些與中學課程相關的單元課題,拓展學生知識領域之餘,更能有效幫助銜接英文中學的學習模式。」

參與國際水平評估 精準活用英語

知識和語文不應只留在學習和課堂上,而是「隨身攜帶的寶庫」。因此,學校強調讓學生「走出去」,通過參與國際認可的英文水平測試,了解自身能力,做到「知己知彼」,刺激持續完善自己的學習動機。

然而,所謂「求學不是求分數」,學校期望學生浸淫在英文語境之中做好語文掌握,並能將課堂所學靈活運用。學校開設托福(TOFEL)課程,托福考試是受國際認證,旨在讓學生對英文的語言結構有充分了解,同時提供具體的語文標準,並從考試之中獲取成就感。在新學年,學校將把TOFEL課程從高年級推展至全校進行,讓學生能提早接觸正統規範英文,學習並透過不同實踐學習活動進行內化,以達致精準活用英語的程度。

文化主題活動 知識內化活用

學習不僅僅只局限於課室以內,學校舉辦不同主題學習活動,讓學生把所學知識融會貫通,活用在日常生活之中。在每年的11月,學校都會舉辦「國際文化週」活動。許校長指出:「在整個星期中,每天都會舉行有着不同國際文化元素的活動。我們期望學生能夠在玩樂之中,亦能將課堂所學的知識運用出來。」以服飾日為例,學生會穿着代表不同國家的服飾回家,當中經過多層的學習程序轉化:學生在課堂中學習到不同的國家民族服飾、從互聯網搜尋喜歡的服飾、在製作或採購服飾時把知識轉化成實體、回校向同學介紹所穿服飾的歷史和特色,場面十分熱鬧,以上種種都是知識的內化活用,從而擴展國際視野。

與此同時,學校的辦學團體——香港路德會向來以推行國際化教育為大方向,並投入大量資源建立國際關係網絡,具體提升團體學校的國際觀。學校亦善用國際關係網絡,與澳洲學校結為姊妹學校,每年舉行海外交流探訪活動,促進本地學生與海外學生在語言和文化上的全面交流。許校長表示:「學校有着濃厚的宗教氛圍,這令學校一直是同區校網中其中一所最受歡迎的基督教學校。多位海外宣教士會到校為學生講解聖經,透過日常讀聖經,或是暑期聖經班(VBS)及冬令聖經班(Winter VBS),以福音元素融入英語使用,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學習更多範疇的英語,拓展英語詞彙庫。」不僅如此,學生亦會參加夏令營,在日營中學習福音,同時在不同團體活動中培養其社交技巧,幫助全人發展。

校本成長計劃 讓學生「成蝶」高飛

學校貼合每位學生在每個成長階段的學習需要,以及課堂內外的知識探求,推展貫穿整個小學階段的校本成長計劃——「蝴蝶計劃」。許校長表示:「學生的成長與蝴蝶的演化過程相同,從毛毛蟲、結蠶、破繭而出,最後蛻變成蝴蝶的過程中,都有不同的成長需要。因此,我們貼合不同年級學生的階段需要,設計相應的課程,讓他們循序漸進,在小學畢業的時候,可以成為漂亮、燦爛、能夠自主高飛的蝴蝶。藉着蝴蝶計劃,學生能從全方位學習機會漸進發展德、智、體、群、美,讓每一位學生都能成為有氣質,並能夠發揮潛能的『世界公民』。」

「蝴蝶計劃」透過一系列有系統的體藝課程,結合校本英普適切課程,期望建立學生的自信心,同時發展資優特長及體藝天賦。在初小階段,因應學生對自理技能的能力需求,學校舉辦「自理營」,學生會在校園內進行「留宿過夜」活動,從中發展自我管理技能及關愛品德,踏出全人發展的重要一步,讓家長放心讓子女上學。

教育傳媒

許詩禮校長強調藉着投放大量資源,提升各科課程的知識深廣度,能有助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同時增進共通能力,成為「世界公民」。 許詩禮校長強調藉着投放大量資源,提升各科課程的知識...
(左起)許詩禮校長、孫福晉副校長 (左起)許詩禮校長、孫福晉副校長
在全球化趨勢下,學生除了需要裝備學科知識,環球觸覺亦是重要一環。 在全球化趨勢下,學生除了需要裝備學科知識,環球觸覺...
「世界文化服飾日」全體老師穿上世界民族服介紹國際文化。 「世界文化服飾日」全體老師穿上世界民族服介紹國際文...
國際課作為英文科的延伸學習課程,三至六年級的課堂都由外籍英語老師任教,當中校內來自不同國家的外籍英語老師團隊更成為了課程的獨特優勢。 國際課作為英文科的延伸學習課程,三至六年級的課堂都...
許校長與兆霖的外籍學生。 許校長與兆霖的外籍學生。
國際課作為英文科的延伸學習課程,三至六年級的課堂都由外籍英語老師任教,當中校內來自不同國家的外籍英語老師團隊更成為了課程的獨特優勢。 國際課作為英文科的延伸學習課程,三至六年級的課堂都...
英語日師生一同「扮鬼扮馬」。 英語日師生一同「扮鬼扮馬」。
兆霖的外籍老師團隊主持聖誕活動。 兆霖的外籍老師團隊主持聖誕活動。
由外籍老師主持的暑期聖經班。 由外籍老師主持的暑期聖經班。
學校貼合每位學生在每個成長階段的學習需要,以及課堂內外的知識探求,推展貫穿整個小學階段的校本成長計劃——「蝴蝶計劃」。 學校貼合每位學生在每個成長階段的學習需要,以及課堂...
學校貼合每位學生在每個成長階段的學習需要,以及課堂內外的知識探求,推展貫穿整個小學階段的校本成長計劃——「蝴蝶計劃」。 學校貼合每位學生在每個成長階段的學習需要,以及課堂...
學校貼合每位學生在每個成長階段的學習需要,以及課堂內外的知識探求,推展貫穿整個小學階段的校本成長計劃——「蝴蝶計劃」。 學校貼合每位學生在每個成長階段的學習需要,以及課堂...
校舍外觀 校舍外觀
返回上一頁